查看原文
其他

陆生交换心得丨里台湾:关于我们的四月一周又两天

2016-03-02 王诗艺 西大团学小微



“里,放在台湾前面,似乎变得陌生而疏离,却是这回行旅的关键字。”

  到台湾的第一个周末,我在高雄驳二艺术区里的诚品书店无意发现一本叫《里台湾》的书,这段扉页里的话,简短朴实,却意外囊括了我在台湾交流四个月的所有心情。

  “台湾各地的热闹或温暖,此回,我都经由‘里’的亲密漫游,跟大家一起分享。”

  大三的上学期,我和台湾来了一次非常近距离地触碰;在高雄的义守大学,度过了四月一周又两天的交流生时光。



高雄义守大学


对,它就和想像的一样温柔

  印象中台湾人说话都是柔声细语,电视剧中刻画的形象也都是“暖男萌妹”。亲测后,现实要比想象中更加温柔。

  在台湾,“您”和“不会”都是随处可以听见的字眼。台湾人常常会看出你的困惑,然后贴心地给你解围。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坐捷运时,不知道售票口在哪里,旁边站着的陌生叔叔就细心地发现了,然后走过来问:“你们是在找捷运站吗?就在前面哦!”

  饭堂的阿嬷,常常会因为看到我们吃的少就给我们加饭,“哎呀,你们年轻人不要减肥啦,多吃点啦,圆圆的才漂亮嘛。”阿嬷个子矮矮小小,却笑起来很亲切。

  楼下看门的胖大叔,每天都会和出门上课的我们说“早安午安晚安”,憨态可掬的模样,深深印在脑海里。

  每天,你都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着。这些温暖的小细节,现在想起来眼睛都会泛潮。


细节处尽是人性的关怀

在台湾,另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这里的“人文关怀”。他们小心翼翼地制造围栏,维护着每个人的利益。  

比如捷运上的博爱座,就永远不会出现四肢健壮的年轻人,哪怕车厢再挤,那个位置都是空着的;包括在任何地方都会看见的盲文、盲道,这些都体现了台湾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关怀。而他们的尊重,又不纯粹只是同情,而是提供了足够充分的条件让残疾人不依赖他人自己生活,以此默默地消除隐形的不平等和隔阂。


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美哭 

        台湾的美糅合着特有的电影胶片气息。或许是带着侯孝贤悲情色彩的山城九份,抑或是小雨落在青青草地还原整个少女时代的新竹,也有可能是如彭于晏微笑一样灿烂的阳光垦丁,一格一格,都凝成电影里的一幕。







清水断崖,像是上帝遗漏的角落


秋意浓


文艺女青年的归处

  对于一个文艺女青年来说,台湾就是一个圆梦的地方。图书馆每周都会有不同主题的讲座;艺术馆、电影馆也会有不同的活动。而我们只用去捷运站拿一本小册子,就可以知道台湾整个月的文艺活动。

  许多陆生都和我一样,像饿了很久的孩子,抓住机会拼命去吸收这里的一切。我认识的许多人,都是赶着场子去看展。在无垠的广袤之地上,尽情索取想要的精华。

  在这四个月里,我们参加了台中爵士音乐节、高雄电影节,看了一场6小时的话剧、在高雄美术馆和红顶谷创看了两场有意思的展览,最后在高雄驳二艺术区的小丸子特展和台北华山文创园的柯南特展里重返了一次童年。



参加高雄电影节



爵士音乐节和啤酒寿司更配哦


一场叫“礼物”的展览,原来“今天”也是礼物


经的童年男神


大学的遗憾,我都在这里补齐了

来台湾之前,我就有想过,要好好借这个机会,把之前大学时光里没做的遗憾都补齐。  

  来到台湾之后,拍综艺、拍电影,便成为了我在台湾最最难忘的回忆。

  我选了一门课叫“创意媒体实务”,那门课偏重实践操作,整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围绕综艺节目展开。老师邀请了许多业内人士和我们讲拍摄技巧、综艺节点的设置以及梗的铺设,最后以小组形式拍摄一期综艺节目。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台湾的综艺制作是这么费神的。因为他们的经费有限,节目的观赏性主要靠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所以前期他们会对每一个嘉宾进行人物设置,我们看着是主持人不经意的一句调侃,其实是前期专门和嘉宾沟通后设置的笑点。我们小组内有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的同学,刚开始合作常常会有一些意见分歧,比如,大陆的同学重视拍摄效果,喜欢演练节目环节,但是台湾的同学会更喜欢“笑果”,想要一些真实的镜头捕捉。



  

我们的综艺节目叫《大学不单身》,简言之就是陌生的男女嘉宾通过一些游戏互动最后双方配对。 

因为有三对嘉宾同时进行游戏环节,而我们只有三台摄影机,所以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经过了“重拍”再“重拍”,保证画面的多角度。

  最后,经由马来西亚同学Vivian的神剪辑,我们的综艺节目获得了期末全班评选的最佳综艺片,给这段难忘的经历划下了圆满的句点。

  第二段印象深刻的经历就是屏东电影节。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以参赛小组的形式参加电影节。从这次电影节,我也感觉到台湾对于文创发展的重视。屏东电影节虽然是第一次举办,但只要入围队伍就可以获得两万台币(约合于人民币4000块)的奖金,评选后的获奖作品奖金更是丰厚。



  

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我们临时组成了一个队伍,在周末去往屏东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驻地拍摄。拍摄的过程中真的是遇到了很多好玩的故事。由于我们拍摄的对象是屏东万丹乡,因此万丹乡香社社区便给予了我们许多支持;从演员到拍摄场地,甚至盒饭便当,都倾心帮忙。社长还亲自开车带我们去各个场景勘场。卖冰的阿伯、三合院的阿嬷都不像第一次演戏,镜头面前毫不羞涩,说着地道的台语,神情自然。



拍摄剧照



  整个剧组都超级和谐。开着各种玩笑,真是把每一天过成了台湾青春偶像剧。


  最后,最佳影片由一支陆生队伍摘得。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导演完美地展现了陆生的专业素养,据说他们每天都会开会、讨论分镜、改剧本,导演对每一帧画面的要求都很高。

  电影节的最后,看完所有的参赛影片,我由衷地感受到每支队伍的认真,也发现了两岸的差异。在电影叙事上,大陆重视宣传本身,一部宣传影片几乎糅合了所有屏东的特色,包括红豆饼、龙王庙等等,往往给人看了有一种“满到溢出来”的感觉;台湾比较重视故事,他们会选择一个主轴展开,再不疾不徐引出想要宣传的价值和思想。前者成熟直观、后者清新下饭,各有千秋,各有迷人的地方。


那些未曾经历的经历

有一些经历,我念叨了很久,却从未有机会实现。

有一个台湾的叔叔曾和我说,年轻人就要去创造记忆,这样年老了才有东西回忆。

于是,这趟陆生之旅,多了许多意料之外的经历。



  一个连自行车都不敢骑的我,在台湾尝试了一次午夜骑行。



  还有连800米也跑不完的我,竟然也去参加了马拉松。


    台湾的城市马拉松弄得超级有意思,我见到许多爸爸妈妈带着小孩一起来参加,跑跑拍拍照,遇到航拍飞机,所有人都会挥手say hi。


喝完太平洋的水,我们就走回去吧

四月一周又两天。我们在台湾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经历过地震、台风,也在台北看了101跨年烟火,在淡水聊起周杰伦。原来在印象中只有“小清新、文艺”这些标签的地方,因为那里的人和经历的事变的立体起来。高雄不再只是电视上听到的一个名字,现在也变成另一个让我们牵挂的地方。现在手机里弹出任何关于台湾的消息,我都会习惯点进去看。因为那里承载着,四个月一周又两天的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记忆。

  想念软软的台湾腔,也想念综艺范儿的课堂,想念认识的各地朋友,想念夜市的熙熙攘攘。

  超级不想写台湾的游记啊,就像是要给它谢幕了一样。我记得那次在高雄美术馆看到一个摄像作品,电视上放着一个人的喉咙在不停地哽咽,背后是海水。旁边的介绍写着:喝完太平洋的水,我就可以走回家。

  那么,太平洋的水呀,真希望你快快被喝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180pb9lt7&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是我们的义守大学校园,

纪念我们的四月一周又两天。


广西大学团学新媒体中心出品

撰文:王诗艺

视频:杨曌

编辑:潘志忠 杨曌

审核:潘志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